11月21日,Miu Miu呈現文學俱樂部上海站活動。以“女性成長啟示”為主題,探討三位女性文學大師的作品:法國存在主義學者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日本昭和時代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圓地文子(原名上田富美)以及當代中國文學的卓越代表張愛玲。受歐洲文學沙龍與藝術家社群的悠久傳統所啟發,Miu Miu文學俱樂部于2024年于米蘭啟動,通過文字映照今昔女性的生命圖景。Miu Miu文學俱樂部上海站活動延續Miu Miu致力于推進當代思想進步與文化教育的立意。
活動選址于上海展覽中心西一館。這座滬上地標建筑為重要活動與展會空間,承載城市豐厚歷史。Miu Miu文學俱樂部上海站活動舉辦一系列對談,探討少女時代、愛情哲思與教育啟示,對數世紀以來灌輸給女性的教條提出詰問。對談之外,活動將匯聚一眾嘉賓,呈現詩文朗誦與現場音樂表演。
首場對談以“西蒙娜·德·波伏瓦:自我意識的力量”(Simone de Beauvoir: The Power of Self-Awareness)為主題。文學學者兼《形影不離》(The Inseparables)譯者曹冬雪、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袁筱一,以及專注于20世紀中國文學與海派文化研究的張屏瑾,共同探討作品《形影不離》。這部中篇小說成書于1954年,卻因內容過于私密而未能在作家生前出版,直至2020年方得以面世,重新喚起公眾對這位杰出女性主義思想者的關注。撰寫過《第二性》(The Second Sex, 1949)及《端方淑女》(Memoirs of a Dutiful Daughter, 1958)的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在書中描繪了一位少女步入成年的心路歷程,揭示了女性友誼在自我抉擇過程中的重要性。
第二場對談以“圓地文子:愛與反抗”(Fumiko Enchi: Love and Resistance)為主題,由日本作家兼譯者吉井忍,與小說家、散文家、譯者、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黃昱寧,以及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文學博士葉子共同主持,聚焦圓地文子作品《The Waiting Years》(1956)。這部小說以含蓄筆觸批判男權社會,講述了高官夫人友子被迫為丈夫物色妾室,因而自身需求被男性權威壓制的故事。
第三場對談以“張愛玲:成長與逃離”(Eileen Chang: Growth and Runaway)為主題。馬來西亞華語作家兼記者黎紫書,與中國作家、編輯兼張愛玲研究專家張曦,以及當代小說家笛安共同解讀張愛玲作品《雷峰塔》(The Fall of the Pagoda)!独追逅纷鳛閺垚哿岬陌胱詡黧w小說,1963年以英文寫就,在作者辭世后,于2010年出版,記述了沈琵琶的成長歷程:憑著對文學與藝術的熱愛,她掙脫曾經顯赫而今式微的家族,赴海外求學,沖破傳統與壓抑的社會框架,實現自我解放。
伴隨對談環節,三位Miu Miu品牌大使李庚希、劉浩存及趙今麥為來賓領讀所選書籍段落。Miu Miu品牌大使劉柏辛與海朋森樂隊主唱陳思江獻上現場音樂表演。
活動當天逾600位文化、文學、藝術及時尚界嘉賓共聚上海,共同見證藝術與文化的持續傳播與傳承。
11月21日
上午10:30
對談——西蒙娜·德·波伏瓦:自我意識的力量(Simone de Beauvoir: The Power of Self-Awareness)
2020年,在完成60多年后,《形影不離》的出版以一個新的故事重新召喚了波伏瓦的聲音。小說探討了一個女孩走向女性的旅程中非常關鍵的方面:她的自我意識是如何覺醒的,并揭示了女性情誼在探索自我意識的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受此主題的啟發,與談嘉賓將加入一場關于女性友誼、少女的自我意識和成長的對話,結合波伏瓦《第二性》中對于“少女”的討論,尋找為當代年輕女性賦權的新途徑。
片段朗讀:劉浩存
與談嘉賓:袁筱一、曹冬雪、張屏瑾
下午1:00
陳思江音樂表演
下午2:00
對談——圓地文子:愛與反抗(Fumiko Enchi: Love and Resistance)
圓地文子的寫作聚焦女性的生存狀態,揭示傳統家族制度對女性的壓抑,并探索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的覺醒與反抗的可能。她寫于1957年的小說《The Waiting Years》曾獲得“野間文藝獎”。小說中的女人們經歷了歲月的流逝,衰老和死亡,但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夫權和男權的反抗:一種屬于弱者的微觀的反抗,小說因此而顯得既寫實又浪漫。
與談嘉賓將從《The Waiting Years》開始,結合自己的閱讀與創作,討論如何將女性的情感與欲望,日常生活中的權力關系等主題實現在文學作品中。
片段朗讀:李庚希
與談嘉賓:吉井忍、黃昱寧、葉子
下午4:00
對談——張愛玲:成長與逃離(Eileen Chang: Growth and Runaway)
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最知名的女作家,她出生于上海,是1940年代的文學傳奇!独追逅肥撬x開大陸定居美國后所作,寫于1957-1964年,是“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一部。與張愛玲的其它成名小說相比,自傳體小說更能夠幫助讀者了解其內心世界,了解“文學天才”的形成,同時包含更多女性視角與立場!独追逅窂呐魅斯4歲寫至18歲,細致入微地刻畫出這位天才作家的成長經驗。
除了討論小說主題和張愛玲具有鮮明風格的美學外,與談嘉賓還將作為寫作者,展開一場關于女性人物的塑造經驗的對話,展現她們各自寫作的起點與心路歷程。
片段朗讀:趙今麥
與談嘉賓:黎紫書、張曦、笛安
晚上6:30
DJ表演
晚上8:00
劉柏辛音樂表演
晚上8:30
DJ表演
Miu Miu文學俱樂部是Miu Miu精心策劃的一系列最新文化體驗項目,旨在推動文學的發展。2024年4月,Miu Miu文學俱樂部首次活動“生活書寫”(Writing Life)聚焦意大利女性主義作家Sibilla Aleramo和Alba De Céspedes的文學作品。Miu Miu文學俱樂部2025年度上海站活動“女性成長啟示”延續同年四月米蘭站的精神脈絡。此外,Miu Miu推出由女性主導的短片創作平臺——Miu Miu“女人的故事”(Women’’s Tales),至今已成為全球持續時間最長的女性影像委約項目;并在2021至2024年與數位女性藝術家合作呈現時裝秀場空間裝置。同時,Miu Miu擔任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Art Basel Paris)公共項目官方合作伙伴。此項合作始于2024年Goshka Macuga策劃、Elvira Dyangani Ose組織的“故事與敘事者”(Tales & Tellers)項目,并延續至2025年10月Helen Marten呈現的“30場暴風雪”(30 Blizzards.)藝術實踐。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1908年生于一個巴黎中產階級天主教家庭。她天資聰穎,曾在索邦大學(Sorbonne)攻讀哲學,并于1929年通過高等教師資格考試(agrégation),成為該考試歷史上最年輕的成功投考人。同年,她結識了Jean-Paul Sartre,二人建立起終生的開放式伴侶與文學伙伴關系。她與Zaza Mabille(逝于1929)之間的親密友誼對她產生深遠影響,啟發她創作了出版于2020年的遺作《形影不離》。De Beauvoir曾在1930年代教授哲學,但在1941年納粹占領期間被解職。她堅定地推動女性主義思想,挑戰傳統性別規范。De Beauvoir逝于1986年4月14日,與Sartre合葬于蒙帕納斯公墓(Montparnasse Cemetery)。De Beauvoir的作品探討道德、自由意志和社會結構!兜诙浴罚1949)徹底改變了女性主義思潮。她的代表作品亦有小說《他人的血》(The Blood of Others,1945年)、《人都是要死的》(All Men Are Mortal,1946年)以及獲龔古爾文學獎(Prix Goncourt)的《名士風流》(The Mandarins,1954年)。
圓地文子(Fumiko Enchi)
圓地文子(Fumiko Enchi)(1905-1986年)為日本作家兼劇作人,深刻洞察性別、性欲及女性在男權社會所受的壓迫。她生于東京,原名上田富美,深受父親(語言學家)及祖母的故事講述所影響。雖飽受健康問題困擾,未能接受正式高等教育,她仍通過自學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圓地的文學生涯起步于戲劇,后轉向散文創作,并在1950年代嶄露頭角。其包括《The Waiting Years》(1957年)和《女面》(Masks,1958年)在內的代表作品往往新釋日本古典文學,尤其是女官紫式部于11世紀創作的《源氏物語》(The Tale of Genji),而她也將這部作品翻譯為現代日語版本。圓地文子是探討女性衰老與性欲主題的先鋒,作品中融合了現代心理學視角與傳統文化元素,如能劇(Noh)中用復雜面具表現不幸女性的藝術手法。憑借對文學的貢獻,圓地文子于1985獲授日本最高文化榮譽——文化勛章,并摘得野間文藝獎(Noma Literary Prize)與女性文學獎(Women’’s Literature Prize)等諸多重要獎項。至今,她依然是日本文壇舉足輕重的女性主義創作者。
張愛玲(Eileen Chang)
張愛玲(1920—1995年),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出生于上海,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鴻章的女兒。早年接受中西結合的教育,曾考取倫敦大學,因戰事滯留香港,于香港大學求學,后返回上海。1940年代,張愛玲在上海文壇迅速崛起,發表多部代表作,如《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出版了她最負盛名、流傳最廣的小說集《傳奇》和散文集《流言》。她的作品以對小市民愛情與婚姻的冷峻剖析、細膩的心理描寫而著稱。在戰爭離亂的年代,遭遇封鎖與淪陷的城市中,張愛玲對人性和日常的書寫表達出一種特殊的“蒼涼”的美學,成為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經典,并具有世界性的意義。抗戰結束后,張愛玲更多涉足電影編劇業,知名作品有《太太萬歲》《不了情》等。1950年代張愛玲移居美國,仍持續創作,后期作品充滿了對早年上海生活的回憶以及重寫。晚年的張愛玲深居簡出,1995年在洛杉磯去世。張愛玲作為現代文學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得到持續的廣泛閱讀和深入研究,她的寫作對后世華語女作家起到持久的啟示作用。
與談嘉賓:
袁筱一
袁筱一是《文字·傳奇:十一堂法國現代經典文學課》《最難的事》《文學翻譯基本問題》等書的作者,是著名的法國文學研究及翻譯理論研究學者,現任華東師范大學法語系教授。她的主要譯作有蕾拉·斯利瑪尼《溫柔之歌》《食人魔之歌》、莫迪亞諾《這樣你就不會迷路》、克萊齊奧《流浪的星星》、米蘭·昆德拉《生活在別處》、加繆《西西弗神話》等。2018年她憑借《溫柔之歌》獲得第十屆傅雷翻譯出版獎,2024年獲中國翻譯協會“優秀中青年翻譯工作者”稱號。袁筱一教授對法國女作家包括蕾拉·斯利瑪尼、波伏瓦、杜拉斯等均有深入的研究,她的《文字·傳奇》一書中有對波伏瓦和薩特文學的精彩論述。
曹冬雪
曹冬雪是波伏瓦《形影不離》一書的中文譯者,該書于2022年在中國大陸出版。她還譯有《戰斗的海貍:西蒙娜·德·波伏瓦評傳》(合譯)、《正義與批評》、《論美國的民主》等書籍。現在任教于南京理工大學中法工程師學院。2013年,曹冬雪憑借譯作《論美國的民主》,獲得了第五屆傅雷翻譯出版獎首度設立的新人“萌芽”獎。2024年,她還翻譯出版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的半自傳體小說《被凍住的女人》,該書描繪了一位女性始自少女時期的性別意識和生命歷程。
張屏瑾
張屏瑾是《女性影像手冊》《我們的木蘭》《眾生之城》等書的作者,現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她一直致力于城市文學研究、女性文學研究、性別與影像批評。她對中國現當代女作家,包括張愛玲、丁玲、王安憶、陳染、“70后”“80后”女作家群等有長期研究,對中國左翼電影中的女明星現象、大眾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傳播、女性主義的當代發展等問題有大量學術見解及媒體發言,對波伏瓦、漢娜·阿倫特、克里斯蒂娃等西方女性理論家、作家也有論文闡釋。
吉井忍
吉井忍,日籍華語作家。著有《東京八平米》《格外的活法》。她畢業于國際基督教大學國際關系專業,年輕時曾在成都留學,后在法國南部務農,輾轉亞洲各地任新聞編輯。吉井忍現居東京,于2023年出版的《東京八平米》描寫其在東京的日常生活。本書獲評“豆瓣2023年度外國文學(非小說類)第二名”。她還著有《東京本屋》《四季便當》系列等。吉井忍的作品在中國有很多讀者,她十分擅長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提煉出生活的哲學,以及對都市女性的觀察。
黃昱寧
黃昱寧是小說集《八部半》《體面人生》的作者,也是一位英語文學作品的資深譯者,現任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她的譯作包括伊恩·麥克尤恩的《甜牙》《在切瑟爾海灘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捕鼠器》、亨利·詹姆斯的《螺絲在擰緊》等,曾獲得第四屆春風悅讀“金翻譯家獎”。2019年,她憑借個人首部小說集《八部半》獲得了第二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頒獎詞稱贊她“示范了打通西方現代小說傳統與中文寫作的卓越能力”。此外她還出版有散文集《假作真時》《一個人的城堡》等。
葉子
葉子是文學評論集《不確定的批評》的作者,她是比較文學研究的優秀的青年學者,現任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訪學,葉子的科研成果曾獲江蘇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二等獎、“紫金山文學獎”新人獎、“金陵文學獎”新人獎及“南京市文學藝術獎”青年人才獎等。葉子翻譯了安吉拉·卡特、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等作家的作品,現在還擔任外景紀實類讀書節目《我在島嶼讀書》主理人。
黎紫書
黎紫書是馬來西亞華語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1995年,黎紫書以一篇《把她寫進小說里》獲得馬來西亞“花蹤文學獎”小說首獎;長篇小說《流俗地》榮獲第三屆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以及《亞洲周刊》2020年十大好書、2021年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等多個榮譽;2024年,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獲得第八屆郁達夫小說獎。此外她還曾獲得南洋華文文學獎、馬來西亞華文文學獎、中國臺灣《聯合報》文學獎及《時報》文學獎等。已出版長篇小說《流俗地》《告別的年代》,短篇小說集《野菩薩》《未完.待續》,微型小說集《余生》以及散文集《暫停鍵》等著作十余部。
張曦
張曦是《淪陷時期的上海文學》一書的作者,現為上海市社科聯合會《學術月刊》雜志社資深編輯,主編有“學術月刊”系列叢書,是張愛玲研究專家。其對張愛玲的研究得到學術界一致認可,近期正致力于張愛玲晚期作品研究。作為一名學術研究、文學創作兩棲的學者,張曦曾在《鐘山》《上海文學》等文學雜志發表小說數十篇,出版小說集《只是朱顏改》,她的小說代表作《只是朱顏改》對年輕女孩閨蜜間的情誼有著豐富微妙的書寫。
笛安
笛安是“龍城三部曲”(《西決》《東霓》《南音》)的作者,中國“80后”青春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曾獲第八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最具潛力新人獎;2014年,出版歷史題材小說《南方有令秧》,并于2015年獲第三屆“人民文學新人獎”長篇小說獎。2018年,出版長篇小說《景恒街》,獲得“人民文學獎”長篇小說獎;2022年,小說《我認識過一個比我善良的人》獲“汪曾祺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她的早期創作被認為是“溝通青春文學和嚴肅文學的橋梁”,202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親愛的蜂蜜》從女童視角關注單身母親的愛情生活,是其創作生涯中具有轉折意義的作品。
這個11月,抖音生活服務心動榜攜手代言人楊紫,帶來了一場好吃又好玩的「心動寵粉季」!活動近日圓滿落下帷幕,屏幕前的你有沒有趕上這次的寵粉福利呢?
(查看全文)
享譽全球的單一麥芽蘇格蘭威士忌品牌The Macallan麥卡倫,攜“匠藝新境——限時雪莉桶探秘之旅”主題展覽登陸上海,亮相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簡稱“西岸藝博會”),為這場藝術盛宴注入醇厚的威士忌文化底蘊。
(查看全文)
電影《澎湖海戰》剛剛參加完2025年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典禮活動并榮獲特別推薦影片后,于11月14日再次重磅發布了該片首批十二個人物的角色海報。
(查看全文)
2025年11月6日,愛唯攜手《T》中文版共同呈現“循跡真我,路上遇見美好——愛唯20周年展”。這不僅是一場品牌發展歷程的回顧,更是《T》中文版內容IP「中國時尚從哪里誕生」的首度實體落地。
(查看全文)|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